1. 压抑(repression):有意识地逃避不愉快的经历,将之隐藏起来,以避免痛苦体验。比如遭到误解,压抑的表现就是不去想办法解决而是回避现实。
2. 否认(denial):比如遇到讨厌的人,心里防御的否认机制就会说:“我不讨厌他”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是“讨厌”“憎恶”这个人的,通过否认可以规避冲突。
3.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将问题以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解释出来,比如别人误会自己,心理防御会让自己假想“这个人脑子有问题,不能按常理推断”,这样一来心理上就比较能接受被误会的不愉快体验了。
4. 投射(projection):将愤怒转移到别的物体或人,假如A误会了自己,投射机制就会冲B发火,或者责怪汽车开得慢,道路泥泞,天气阴沉等等不相干因素,让心理能量有所发泄。
5. 替代(displace):当心理出现不愉快体验时,替代机制会寻找合适的物体或人来表达痛苦和愤怒。比如自己讨厌A但又不愿承认,于是会说B讨厌A而自己不讨厌,这样B的行为成了自己的假想的工具,通过B来发泄能量。
6. 幻想(fantasy):通过在内心构建愉快的场景来获得满足愉悦,但这种场景往往是不真实的。比如幻想被A误会后,A会主动前来讲和。
7. 白日梦(day dreaming):这是深度的幻想,前者还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白日梦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幻想,比如沉溺在想得到谅解而得不到时,白日梦就会让自己想象可以脱离现实变成强大的力量使对方臣服等等。
8. 回归(regression):因受压抑的心理能量投射为幻想,却又得不到实现,就会出现退缩和回归行为,表现出不成熟特征,比如有的人会无意识地啃指甲,有人会扔东西,这和儿童期的不高兴就扔、撕玩具行为属于同一心理机制反应。